全国加盟热线:18561686017

中国幼教定制化服务专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中心 德培理念 正文

德培(DAP)丨孩子告状的5个动机,教师必看!

京华合木 2019年04月19日
京华合木 4115

在幼儿园的一日教学中,告状的行为是非常常见的,这给老师们增添了不少的工作,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妥善的处理这些事件。其实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的一种初级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其目的性是什么呢?发现告状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动机:

1、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及肯定

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

2、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如:幼儿在玩玩具时为了争抢玩具而对同伴动手,这时这名幼儿反倒跑来向老师告状说他人的如何如何。这种行为的目的是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3、为了检举他人的不良行为

如“某某有在打人了”“某某玩好玩具没有收拾”“老师,有小朋友把卫生间的门堵上了”。这时幼儿往往是希望通过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处理而对自己的是非判断做出表扬和肯定。

4、为了维护之前制定好的集体生活活动规则

如:“某某把脚放在桌子上了”“某某去拿玩具玩了”“老师某某插队”等等。

5、为了帮助同伴

如:幼儿看见同伴伴被人欺负,马上向老师告状“某某乱拿别人的玩具”等。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幼儿告状现象如此频繁呢?

第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形成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幼儿思维的经验性、片面性、表面性、固定性、近视性,使得幼儿在看问题时不够全面透彻,不会辨证地思维,从而产生各种疑惑,“告状”便是解决疑惑的一种方式。

第二,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使得幼儿形成了初步的评判标准,并且将这些标准跟周围的事情做出比较,当他们发现有不符合的现象时,便会通过“告状”的方式向教师倾诉,以期望从教师那里得到明确的评判标准。

第三,幼儿意志行动发展目的独立化和发展动机的社会化是幼儿“告状”行为形成的条件。

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幼儿“告状”行为形成的意义随着幼儿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幼儿的行为逐渐由无目的性向有计划性发展。意志行动的内化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这种意志行动的过程依然表现为直接的外显的行动,但行动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动机。有目的的“告状”就是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的表现。

也许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因人、因地、因事而异的有效策略,采用随机教育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幼儿“告状”问题。从而进一步帮助幼儿尽快逾越社会化发展的心理障碍,促进幼儿社会生存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参与讨论
总共0条评论

验证:

全部评论

青岛京华合木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鲁ICP备14029110号-1 网站地图